语文教学中的过程与结果
宁鸿彬
在语文课堂教学中,不管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还是写作方法,都要经历一个由点到面、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,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,即解读结果。那么在课堂教学中,教师应当把精力放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上,还是解读课文的结果上呢?这是影响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,切不可小视。
一、 过程比结果重要
就学习知识和本领而言,学习的过程比所得的结果更为重要。 这是为什么呢?
理由之一:只学结果,学无所得
当年有一些外国人对中国北方的元宵很感兴趣,就想自己学会制作。他们买来元宵仔细研究,可就是不知道那个馅儿是怎么进到元宵里面去的。有人还拿来放大镜认真观察,也没有明白其所以然。他们想学会自己做,却无从下手。后来,有人带着他们到摇元宵的现场去学习,当他们清楚地看到,那糯米粉是怎样一层层裹到了馅料上最后成为元宵的过程以后,就知道该怎样制作了。是学习制作元宵的过程,使他们学有所得;而只学习结果—— 元宵, 则学无所得。
再者,商场里摆放的服装鞋帽、家用电器等,都是制作出来的结果,人们看一看这些物品,回去就能自己制作出来吗?当然不能。
这都说明:只学结果,是学不到知识和本领的。
理由之二: 过程决定结果
有什么样的过程,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。错误的过程,就会得出错误的结果;科学的过程、高水平的过程,才会得出科学的高水平的结果。
比如,饭店里厨师做的菜,比一般家庭做得好吃;星级饭店的高级厨师,又比一般饭店厨师做得好吃;而那些百年老店的特级厨师,他们所做的,更是与众不同的珍品。这是为什么呢?因为一般家庭、普通厨师、高级厨师、特级厨师做菜的过程是不一样的。那些高级别的厨师,用料的比例,下料的程序、火候的掌握,都有各自的独门技艺,所以做菜的过程不同,味道也就不同。
通过这个事例,可见过程决定着结果。
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:“所谓知识,不是结果,而是过程。”
理由之三:参与过程,就有收获
学习是个渐进的过程。知识和能力都是从无到有,从少到多,由浅而深,是逐步完善的,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。所以,学生参与了教师安排的教学过程,就有不同程度的收获。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,情况会各有不同:
第一种情况就是发表的见解完全错误。这很正常,特别是在刚开始参与的时候。这就好比学游泳,下到水里的动作全不对,虽然离会游泳还相差很远,但是这比一直站在岸上不敢下水就是进了一大步。
第二种情况,发表的见解部分正确,当然结果不正确。这是学习向前迈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个阶段,也很正常。这就像学游泳已经能够漂起来但还不能向前移动一样,这比只能站在水里又前进了一步。有这样一个教学实例:这是一次课堂上对对联的练习。教师出的上联是“孙行者” ,第一个学生对的是“康有为”。教师说对得不错,“孙”和“康”都是姓氏,“行”和“有”都是动词,“者”和“ 为”都是文言虚词,都对的上,只是在对仗上还不够严谨。后面的几个学生接连对出的下联是“谢觉哉”“于是之”“陈立夫”。学生再也想不出既是人名又对仗严谨的下联时,教师告诉大家这副对联原来的下联是“祖冲之”,并指出以“祖” 对“ 孙”才为严谨。从这个教学实例可以看出,学生所对的下联,虽然不是最佳答案,但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锻炼,有了收获。
第三种情况, 发表的见解完全正确,其收获不言而喻。
以上三种情况说明,要放手让学生去参与课堂教学过程,无论他们做的如何,只要去参与,就会有收获。
理由之四:学生参与过程,利于因材施教
尽管教师努力了解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知识、能力等方面的状况,但要想完全彻底地掌握,却是不可能的。而学生思路的不畅、理解的偏差、操作的错误等,只有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才会暴露出来。这就给教师提供了针对学生的问题给予具体指导的机会。这样因材施教,切合学生的实际,教学效果显著。
有一次教师讲《太阳的光辉》这篇课文。课文的大意是:太阳上有黑点,但它无损于太阳的光辉。我们的党有缺点、有错误,但我们有自我批评的武器,缺点和错误可以改正。这就像太阳的光辉一样,那些缺点、错误也无损于我们党的光荣、伟大。一名学生提问说:我认为这篇课文的比喻不恰当。因为太阳黑子是长期存在的,是永远也抹不掉的;而我们党的缺点错误,是可以改正的,一改就没有了。这和太阳黑子是不一样的,所以这个比喻不恰当。
学生的这个问题是教师没有预料到的,这就是所谓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的非预期性表现。信息论认为,这种学生的非预期性表现,是教师施教的反馈信息;而这反馈信息的作用,就是告诉教师怎样调整自己的教学,才符合学生的实际。教师意识到这个学生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问题,是他对比喻这种修辞方法的理解有误,于是做了针对性的讲解,这里不再赘述。
如果不是这名学生提出疑问,教师尚不知晓学生对比喻这个常用的修辞方法理解有误,更谈不上因材施教了。可见,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,对于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十分重要。
无需多论,以上几点足以说明:过程比结果重要。
二、注重过程,扎实施教
既然过程比结果重要,既然在教学过程中,学生思想认识的状况和知识能力的状况,都会展现出来,这就为教师有针对性地、切合实际地指导学生提供了依据。因此,在课堂教学中,一定要把精力用于过程,扎扎实实地进行教学。怎样注重过程扎实施教呢?
1. 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
若想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乐于参与,勇于发表见解,就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。如果教师总是板着面孔,并一再否定学生甚至批评学生,那么学生即使想到了,也不敢说,甚至连想都不去想了。
为了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,教学实践证明,提倡学生不迷信古人,不迷信各家,不迷信老师;欢迎学生质疑,欢迎学生发表不同见解;允许学生说错做错,这些做法都是行之有效的。例如,《分马》教学片断:
生:我认为《分马》这个标题不恰当。
师:说说看,怎么不恰当?
生: 课文中除了分马以外,还分了牛、骡子、驴。明明分了好几种,标题只说了分马这一种,没有概括性。
师:按你的意思,怎样修改才好呢?
生:分牲口。
师:噢!有道理。你拟的标题有道理,课文的原标题也有道理。因为所分的牲口大多数是马,就以马为代表拟了标题。这是一种拟标题的方法,没有错。既然没错,也就不用修改了。这篇课文,是著名作家周立波的作品,你敢于向名家挑战,值得表扬。
生:老师,您错了。请看注解①。
师:你说的对,是我错了。本文标题是编者加的。你不是向周立波挑战,是向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编辑挑战,而且还向我挑战。你不迷信课本,也不迷信老师,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,确实值得表扬。
这一教学片断,充满了民主、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。
2. 安排学生多参与教学过程
这里说的“多”,是指在教学过程中,要根据解读课文的需要,设计多样化的问题,以吸引多名学生参与研讨。如果有的学生较早地发表了正确的见解,教师可不露声色让学生继续发表看法。这是为了了解学生有多少种思路,有多少种见解;同时,也是为了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,得到锻炼。
在学生发表看法时,教师要留意学生看法的对与错,偏与全,深与浅,以便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。
3.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
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,会发表各自的看法,而这些看法未必都是正确的。教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等待正确答案上,而要聚精会神关注那些片面的、肤浅的、错误的看法;不但要留意学生可预期的表现,更要留意学生非预期的表现,从而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,给予切切实实的指导。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时机,切不可忽视。
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指导方法。
方法一:刊误解正
刊误,即指导学生纠正错误的见解;解正,即请见解正确的学生解释如此见解的由来,借此指导全班学生。
例如,教师请学生解释“ 诚然”的意思。
生: 诚然,意思是诚实的样子。
师:你能说说这样解释有什么根据吗?
生:您以前教给过我们,遇到一个词不懂时,可以用分析词素的办法。这个词我就分析词素了,“诚”的意思是诚实,“然”的意思是样子,合起来就是诚实的样子。
师:“然”的意思是样子,你是怎么知道的呢?
生:我记得学过一篇课文叫《黔之驴》,里面有一句是“憖憖然,莫相知。 ” 您给我们讲的,“然”的意思是样子。
师:你学到的知识牢记不忘,你学到的方法能够运用,非常好!应该表扬!可是,“诚然”这词你没有解释对。这是因为你忽略了汉语词汇一词多用的特点。就是一个汉语的词,可以表达几个不同的意思。它表达的是哪个意思,看看它的上下文就可以判断出来。刚才,你如果把你想好的对“诚然”的解释,放回课文原处,结合上下文一看,你就知道对不对了。明白了吗?
……
从这个教学片断中可以看出:第一,学生的解释是非预期的,是错误的。教师并没有简单地否定了事,而是追根寻源弄清楚学生如此解释的由来。这就为后面要做的指导,找到了目标。第二,学生回答错误,教师还是从和他的对话中,发现了他的两个可取之处,进而表扬了他。这就保护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。第三,教师所做的有针对性的指导,既是指导该生也是指导全班学生。教师注重过程,抓住学生这一非预期性的表现,获得了一次教学计划之外的具有实用性的指导机会。
以上说的是刊误,下面说说解正。
做事,必先思考怎样去做。思考得周全,才会做得圆满。因此,教给学生遇事思考什么和怎么思考是十分必要的。而安排在教学过程中见解正确的学生讲一讲自己的思考过程,这种贴近学生实际的现身说法,学生更容易接受。
例如,教师请学生解释《友邦惊诧论》 这个标题的意思:
生 :就是说说友邦惊诧的事。
生 :就是对假友好国家、假装吃惊奇怪,进行评论。
师:解释得完全正确。你能不能说说你是怎么思考的,是怎样明白应该这样解释的。
生:友邦就是友好国家,加了引号,说明这是假的友好国家。惊诧就是吃惊奇怪,惊诧也在引号之内,说明不是真惊诧,是装出来的惊诧。看了前四个字,便知“论”就是评论此事。而后,再想一想课文的内容,也就证实了我的看法。
师:你的思路很清楚,也很合理。第一步是考虑词语本身的意思,第二步是考虑加引号以后的意思,第三步是根据前面四个字已经确定的意思来考虑“论”的意思,第四步是用课文的内容检验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确。这样思考问题是很周密的。
方法二:传授方法
需要教给学生的方法很多,诸如阅读方法、写作方法、思维方法、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、使用工具书的方法、查阅资料的方法、积累资料的方法、做笔记的方法等。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之中,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,把有关的方法交给他们,效果最好。
例如,《七根火柴》教学片断:
师:大家先读一下课文,然后说说课文前三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?
生:说明草地气候恶劣,风雨莫测。
(沉默,无人发言)
师:大家是不是解读不出其他的作用啦?其实这三段景物描写,不仅表明气候恶劣,而且另有用意。现在我就告诉大家怎样解读这三段的作用。有一种阅读方法叫做“递进式追问阅读法”,就是从作品的文字表述开始,提出问题,解答后再步步追问,层层递进,直到得出切合文意的结果为止。下面我就带着大家用这个方法来解读本文景物描写的作用。
刚才的答案是:说明草地气候恶劣,风雨莫测。大家追问一下:写草地气候恶劣、风雨莫测和红军长征有什么关系呢?大家想想。
生 : 说明红军行军打仗都很困难。
师:气候恶劣, 风雨莫测给红军行军打仗造成了哪些困难呢?
生 :穿湿衣服,盖湿被子,睡湿地方,没法做饭,生病。
师:怎样才能克服这些困难呢?
生 :火。有了火这些困难就都解决了。
生:我明白了。前三段写这里气候恶劣,风雨莫测,说明红军这时候非常需要火。这就说明无名战士保存并且贡献出来的那七根干燥的火柴意义重大。
师:说的对。这就是前三段景物描写的作用。我们刚才采用了“递进式追问阅读法”获得了正确的认识。希望大家学会运用这种方法。
方法三:指引思路
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,有时学生怎么也不能解决问题。这或是因为他们的思路没有打开,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去思考,或是不知道朝哪个方向去思考。这时,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指引思路,打开他们思维的闸门。
例如,《伊索寓言二则》教学片断:
师:我们已经学习了这两则寓言,请大家再读读课文,然后总结一下寓言的特点。
生 :通过生动的小故事教育人。
生 : 经常采用拟人的写作方法。
生 :故事大多是虚构的。
师: 说的都对。 还有一些重要的特点没有说到,大家再想想。
(沉默,没有人发言。)
师:大家可以这样思考:从寓言本身再也没有新的见解的情况下,那就找个参照物比较一下,看看有没有新的见解。与寓言相近的文体就是童话,那就把寓言和童话比较一下,从比较中找出寓言的特点。
师生共同讨论得出了寓言的特点:故事短小,事理育人,小中见大,篇末言明。
师:看来用参照物作比较的方法, 还是行之有效的。大家要掌握这种方法。
方法四:范例启发
在学生参与解读课文或课堂练习时,当他们苦于打不开思路、想不出办法的时候,给学生提供一个与要解决的问题相类似的成功之举,作为范例,启发一下学生,会起到良好的作用。例如,一次课堂上口头作文的题目是“水火交融”,一下就把学生给难住了。大家沉默不语。为了启发学生,教师读了上届学生的一篇类似这个题目的口头作文
火是热的。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。那熊熊燃烧的烈火,可以取暖,可以驱寒,可以把凉水烧开,可以把生米煮成熟饭,可以把大片的森林烧焦,可以把宽广的池塘沼泽烤干。热,这是火的本性。
还有一种火,不是自然界的火,而是人体内的一种精神之火。这种精神之火,有时会有与自然之火完全不同的表现。有的人和别人争吵,情绪激动,怒火满腔。这时候,只见他,脸色变白,两眼发直,浑身发抖,手脚冰凉,而且还渗出了滴滴冷汗。这是他心头的怒火,使得他“血压升高,手冰凉”啦!
读后,教师请大家谈谈看法。
生 : 这篇作文联想宽广,从自然界的火,联想到了人的心理上的火,想得好。
生 :这篇作文思路开阔,能从物质世界可以燃烧的火,想到精神世界不能燃烧的火,想得真好。
生 :作者头脑灵活。他根据“冷”是没有绝对标准的这一点,把“凉”也看作是一种“冷”,很灵活。
教师肯定了这几名学生的看法, 认为大家已经从这篇口头作文中得到了启发,于是请学生以“水火交融” 为题做口头作文。下面是几篇口头作文中的一篇:
水火交融
人们常把相互对立、彼此矛盾的敌对双方,比作水火不能相容。水和火的确如此。它们如若相遇,不是水把火浇灭,就是火把水烤干,彼此势不两立。
战场上的情形就是这样。敌对双方都是枪炮轰鸣,刀光闪闪,双方都要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,置对方于死地。那真是你死我活,水火不容。
可是,在我人民解放军的俘虏营里,却是另外一番情景。我们不仅要向俘虏们宣传我们的政策,而且还要给他们治伤医病;我们非但不打不骂不虐待,而且在生活上体贴入微,关怀备至。
当他们伤病痊愈,健康恢复,我们送他们返回的时候,一个个被感动得热泪盈眶,甚至痛哭失声。他们和我们的人员,激动地握手、拥抱,表示惜别之情。此刻,昔日里刀枪相向、你死我活的死敌,已经消除了敌对情绪,充满了友善之情。那本来彼此不能相容的水和火,如今已是水火交融了。
从水火不容到水火交融,生动地说明: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。我们要善于创造这种促使事物转化的条件,以利于社会不断地进步。
教师都是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。教他们怎样阅读,怎样写作,怎样思考;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。看来,只要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操作方法,就会得到正确的结果。
综上所述,过程比结果重要。教师要注重过程,在教学过程中,扎扎实实地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。
(《中学语文教学》2017年第1期)
北京十一学校校长:我们应当把教师放在一个什么位置上(李希贵)
2013第九届“语文报杯”课堂教学大赛现场评课实录(王鹏伟)
曹文轩教授在2013“浙派名师与经典课堂教学观摩”上的评课发言
评论